Little China World - 大中国的小天地 - 外国人在中国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留学随笔:如何与西方人相处

留学随笔:如何与西方人相处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访学的朋友抱怨说,一些华人在美国宛如“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但这样究竟是“惟恐什么”?

  我的房东是90多岁的老奶奶,虽说是高龄,但除了有点耳背,其他尚好。以前住这儿的朋友告诉我英国人很独立,很少让人帮忙,对老奶奶不能总说“要小心呀”之类的话。让她觉得你认为她老,她会不高兴。我刚入住时,每天出门或回来,会跟老奶奶打个招呼。两天后老奶奶就对我说“照顾好你自己”,我就自便了。上周末两天都早出晚归,到周一上午才知道老奶奶在周六上午摔了一跤。看到老奶奶眼睛青紫了一大片,那一刻,我忽然很内疚,觉得与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竟什么都没照顾过她。但静下来后,我却迷惑了。

  究竟该如何与西方人相处?

  我们这些在海外的访问学者,一个基本身份是中国公民,在这个层面上,每个人多少都会与房东、房客、邻居、邮局及银行工作人员、商店服务员等各色人打交道。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即无论大家所学专业为何,总归是“学者”、“学人”这类。这个身份决定我们会与西方国家某些专家、教授、学者有较多的联系。我想,在与西方人相处方面,基于不同的身份角色,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就公民身份而言,我们更多时候将自己作为一个看客,在有限的时间里,侧重从外在的视角,观察、感受西方人的生活;相反,作为学者(如果我们真当自己是个学者,而不仅仅是学生),我们更应该将自己置于所在学术领域之中,以一个内中人的视角,侧重与西方人进行认识交换,而不是仅仅作西方知识的消费者。尽管,这里有客观的语言障碍,但主观上应该有表达自己的认识、交流认识的自觉。

  高尔吉亚说,凡是不能表述出来的,就无法证明其存在。既然我们不能单纯作一个看客,就不应仅仅停留在西方文化消费者的层次。我们更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亦是一份担当。在与外国朋友打交道时,真实地表达我们“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无论用英语还是汉语。我想这应该是第一步。对于用汉语言说“世界”,我想,只要以恒久的信念和不懈的实践,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寄自英国)

>>讨论这个话题

出处:http://chinese.people.com.cn/GB/10774500.html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美国人写中文的文章:什么叫外地人呢?

外地人
什么叫外地人呢?


看它的汉字结构应该能看明白。“外”是outside的意思,“地”指的是地方,所以意思就是从外地来的人。但说到外地人的含义,就没那么简单了。我发现外地人是贬义词。你问一个北京人,“中国人为什么随地吐痰呢?”他们会这样说:“这是因为外地人素质不高。”这不仅仅不是真实(北京人也会吐痰),而且是一种歧视外地人的说法。但这是什么样的歧视呢?我原来想是某种地理歧视。住在北京的上海人虽然算是来自外地的,但是不会被鄙视为外地人。所以我觉得这可不是一种地理歧视。一说“外地人”这个词,北京人就会想到农民工、服务员那样的人,而不会想到在一家百强公司工作的河南人。外地人这个词所带来的歧视味道好像跟地理、地方没啥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中国人能分人素质高低。我们美国人没有这种分别,这不是因为我们都有素质,而是因为我们觉得人的素质不好评价,素质高低分起来不容易。素质一般情况下指人们的文化水平,他们所接受过的教育。博士的素质非常高,小学没毕业的人素质非常低。所以北京人歧视外地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素质低。
但我们还没说到底呢。

人怎么能够提高素质水平呢?多学习,多接受教育。外地人都那么笨,提高素质水平原来就这么容易,他们怎么还是素质那么低呢?上学要花钱。外地人都没什么钱,可以算得上现代社会的“无产阶级”。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没办法上学。这都说明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是因外地人没有钱,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阶级歧视”。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经济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看来,阶级的烙印还没消失。

讨论这个问题, 请去:喜爱和学习中国文化的BBS论坛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日本的历史教育现场 日本人写的中文博客

我来了中国以后不少人问过我,処ン知道南京的事儿吗?
我每次马上就回答,当然知道暑x!
然后他还问我,那処ン知道処ン们日本人曾经在南京做了什么事儿吗?
然后我说,暑x?当然知道暑x!

有一些我的日本朋友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我觉得这样问我的中国人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对中国人来说应该关心的事儿,
可是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他们认为我们日本人在学校没学过这些历史事实。

我上小学时我就学过这些残忍的历史事实,然后老师们都强调地说,日本曾经侵略到了中国还有各个国家,这是我们日本人曾经做的最大的坏事,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儿反省反省。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历史的时候就学过那个战争怎么发生,日本军人怎么做了坏事等等,还有很多图片和录像资料,那时候也有个特别热情的班主任给我们学生讲了日本军人强奸的事实,这个讲话让我们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暑Z。女生们肯定伤心了。

后来我上了高中,我放学就去了美术学院学画画儿,在那边有个美术老师有一天带来了一个录像带,让我们学生看看,那个录像带就是731部队的好像是中国导演拍的电影,这个电影也十分残忍的。

我认为我不是特别的,一般的日本人都这样学过历史事实。跟中国人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我上大学的时候[新历史教书]及格了检定后韩国中国都批评日本因为这本教书没写南京的事儿,强奸等等的事儿。这本教书的事儿给韩国人和中国人非常深刻的影暑Z。

可是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这本书的采用率,就是有多少学校用这本书讲课。
日本的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可是使用的教书不是日本全国统一的,学校可以选择。

那这个[新历史教书]采用率是多少所・
才0.4%!! 几乎没有!

可是很多中国人都以为我们学这本教材,所以他们以为我们日本人什么也不知道而且歪曲历史。。。

我觉得这个矛盾就是媒体引起的,媒体基本上追求利益而且报道的人也是人,没有完全客观的角度。
所以我建议如果序專棊ケ一个事实的时候千万别从一个角度去看了解这个事实,应该从很多角度去看了解这个事实才能把握这个事实,才能了解这个事实因为事实总是好像球体一样。

有时候媒体就是曙t曙Y,在日本很多人已经不相信了媒体说什么,很多人都还嘲笑他们所I哈哈!

出处:http://jiehun.blog123.fc2.com/blog-category-27.html

标签: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中国,我爱你"--瑞士青年讲述在中国旅行的经历

在位于日内瓦湖畔的瑞士韦伯斯特大学声像厅里,前不久,结束在华摩托车之旅的瑞士年轻“中国迷”李牧,以“中国下一代”为主题,用自拍的声像资料向来宾们讲述着在华所见所闻,其贴切的讲述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24年前,我父母曾骑自行车,从香港出发,在中国旅行了4个月。在我小时候,他们经常拿出在中国旅行的照

片给我讲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让我从小就有了去中国旅行的梦想。今年5月,我与三个好哥们一起,骑摩托车从西藏出发,穿越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古都西安,以及内蒙古大草原和首都北京,最后抵达著名的经济中心上海。旅行中,从拉萨的蓝天、青岛的海滩,我看到了中国的美丽;从藏族的酥油茶、内蒙古的酸奶,我看到了中国各民族的热情好客;从红山的布达拉宫、西安的兵马俑,我还看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这次摩托车之旅,实现了我探索中国、认识中国的梦想。中国,我爱你。”这是李牧现场播放的不久前参加由国家汉办和湖南卫视联合举办的第八届“汉语桥”中文比赛时的一段由衷表白,讲出了“着迷中国”的缘由和经历,同时流利的中文也使他当时进入了半决赛。

21岁的李牧,本名里安·贝特,家住瑞士日内瓦,是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操一口流利中文。他从小受到父母热爱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从16岁开始对中国功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开始学习中文。高中毕业后,他在北京住了一年,学习中国功夫和汉语,并广交朋友,从多层面深入体会中国文化。从他展示的自拍宣传片可以看出,这位外国年轻人的中国功夫很有功底,显示出曾付出一番艰苦的努力。

今年5月他与来自巴西和中国浙江、西藏的三位好伙伴一起,历时近两个月完成了跨越中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长达7000多公里的摩托车之旅。旅行中,他们与所遇到的年轻人深入谈论中国各领域不断变化中的生活、希望与梦想,并准备把旅行经历制作成一部采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中文版本的纪录片,该片拟于明年下半年正式发布。据了解,该片主要聚焦中国年轻一代的农牧民、民间乐人、商人和学生的故事,并从中观察和认识中国下一代。

自拍声像资料展示结束后,李牧又用生动的语言回答来宾的各种提问。谈到年轻人教育问题,李牧称,目前中国东西部绝大部分年轻人可以完成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年轻人对掌握知识和技能、完善自我发展拥有强烈的意识。另外,他还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予以较高评价,对中国西部的优美风景赞叹不已,并称“旅游资源不亚于以此著称的世界顶级旅游国家。”

谈到今后打算,李牧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他又一次接触和认识中国的大好机会,他已被聘为世博会“瑞士馆”工作人员。在中文流畅的外国人当中,加拿大籍“大山”已家喻户晓,希望李牧成为瑞士的“大山”是所有现场来宾的愿望。 (记者宋斌)

资源: http://news.xinhuanet.com/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否定体制不是中国民意主流 by 加藤嘉一 (日本)

作者: 加藤嘉一

几天前,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最后一天,中国选手白雪夺得了女子马拉松冠军,笔者目睹了升旗转播。那时,我的脑海中再次闪过一个想法:中国体育的进步以及中国的进步是否得益于“体制优势”?

  上一次有类似的感悟是在北京奥运会。当时,笔者参与了奥运新闻报道。中国以金牌第一的佳绩,令赛场上反复奏响中国国歌。在现场,每一次看升旗,感受着中国观众高涨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时会让笔者联想起,每天早上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那些中国老百姓。作为一个老外,笔者不得不承认,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民,能像中国人这样热衷于观看广场的升国旗仪式。我有时想,这大概是中国人认同国家政治体制和前进方向的表现。

  中国人的爱国在关键时刻常常转化为转危为安的能力。这使中国人成为一个有潜力创造奇迹的民族。再举去年初的例子,奥运火炬在海外传递受阻,加上“5?12”四川大地震,这些事情换成平时,都足以令一个国家慌乱,何况这一切发生在奥运前夕的关键时刻。当时,中国政府很着急,距奥运已不到100天,国内乱了怎么办?结果却是“坏事变成好事”,多灾多难凝聚了国内团结力,巩固了党的权力基础。

  平安奥运后,中国的路也不顺畅。世界陷入金融危机,中国内政也受到危机的冲击。出口的下滑、增长率的低迷、就业率的降低、漂泊者的增加,党和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人民解释“危机”的真正内涵,灌输“危”中有“机”,中国能挺过去,能“保八”,应该有信心。在此情况下,中国也有力展开了国际公关,借机再次表明自己有决心担当国际社会利益攸关者,扮演负责任的大国。
 从“多事之年”至今,中国的国家凝聚力有了惊人的提高。在充满“坏事”和“危机”蔓延的这段时间,笔者去了中国许多城市和农村,感受到的是,无论是大学生、白领还是出租车司机,都渴望自己的领导人能够表现得很好,坚持自己的原则。北大的一名学生对我说:“我党很厉害,萨科齐来不来开幕式有什么关系?不影响我们办好奥运”;河南农村的一个失业者说:“领导人很棒!祖国万岁!”当然,对忠诚祖国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排外意识和盲目自大,有时也强调“对内”服从,而忽略“对外”谦和。但是,中国人积极向上,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很乐观,不垂头丧气,在外国压力面前很抱团,这是令很多外国人惊讶的。

  笔者在中国居住了6年,中国的发展常常令我思考中国的体制优势。西方的民主政治,其合法性是来自于“选举”,只要政治走这一程序,老百姓就认同执政党统治自己。出了问题,就再选举,换领导。而中国不同,中国政府的合法性是来自于“表现”得如何,实际上是无路可退,只能表现得好,否则,老百姓不认同自己,有理由造反。非“保八”不可,人民才能有信心面对现实,经营生活。从奥运年到建国60周年,再到世博年,应该说,执政党对治理是比较成功的,对民意的引导则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

  最近网络上有一些文章借建国60周年之机,否定中国体制,话说得挺重。笔者认为,这不是中国的主流民意。理由之一如前所述,归结于党的表现。理由之二,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否定体制”的具体概念和准备,人们希望生活过得更好,不希望政治剧变。其实,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政治感兴趣的程度,不逊于任何一个大国。但是,大多数中国人现在似乎搞明白了,中国太大了,国情与西方完全不同,共产党的这一套更适合中国。

  从这点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有一些不同意见者,这是无可避免的。应该搞清的是,什么是这个国家的主流,应当借普通民众对国家的热爱,提升公民的素质,把国家推向前进,而不是动辄评论这个国家体制的优与劣。对体制的评判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此文刊登于《环球时报》“新中国60年”栏目第一篇,2009年8月26日)

资源: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08362.html#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转    更新时间:2007-6-6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丁大卫在东乡小学上课
很久以前的事~但是很感人~!! 

  据查,是2000年5月14日的《实话实说》节目。我没看过那一期《实话实说》,但看过这一篇文章,当时就被深深地感动,其实重要的不是他是哪一国人,而是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安于清贫、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我们的课本上是没有的。

资料:http://zoucheng.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5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