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 China World - 大中国的小天地 - 外国人在中国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日本的历史教育现场 日本人写的中文博客

我来了中国以后不少人问过我,処ン知道南京的事儿吗?
我每次马上就回答,当然知道暑x!
然后他还问我,那処ン知道処ン们日本人曾经在南京做了什么事儿吗?
然后我说,暑x?当然知道暑x!

有一些我的日本朋友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我觉得这样问我的中国人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对中国人来说应该关心的事儿,
可是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他们认为我们日本人在学校没学过这些历史事实。

我上小学时我就学过这些残忍的历史事实,然后老师们都强调地说,日本曾经侵略到了中国还有各个国家,这是我们日本人曾经做的最大的坏事,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儿反省反省。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历史的时候就学过那个战争怎么发生,日本军人怎么做了坏事等等,还有很多图片和录像资料,那时候也有个特别热情的班主任给我们学生讲了日本军人强奸的事实,这个讲话让我们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暑Z。女生们肯定伤心了。

后来我上了高中,我放学就去了美术学院学画画儿,在那边有个美术老师有一天带来了一个录像带,让我们学生看看,那个录像带就是731部队的好像是中国导演拍的电影,这个电影也十分残忍的。

我认为我不是特别的,一般的日本人都这样学过历史事实。跟中国人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我上大学的时候[新历史教书]及格了检定后韩国中国都批评日本因为这本教书没写南京的事儿,强奸等等的事儿。这本教书的事儿给韩国人和中国人非常深刻的影暑Z。

可是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这本书的采用率,就是有多少学校用这本书讲课。
日本的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可是使用的教书不是日本全国统一的,学校可以选择。

那这个[新历史教书]采用率是多少所・
才0.4%!! 几乎没有!

可是很多中国人都以为我们学这本教材,所以他们以为我们日本人什么也不知道而且歪曲历史。。。

我觉得这个矛盾就是媒体引起的,媒体基本上追求利益而且报道的人也是人,没有完全客观的角度。
所以我建议如果序專棊ケ一个事实的时候千万别从一个角度去看了解这个事实,应该从很多角度去看了解这个事实才能把握这个事实,才能了解这个事实因为事实总是好像球体一样。

有时候媒体就是曙t曙Y,在日本很多人已经不相信了媒体说什么,很多人都还嘲笑他们所I哈哈!

出处:http://jiehun.blog123.fc2.com/blog-category-27.html

标签: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老外眼中的三字经(搞笑翻译)

人之初, At the beginning of life,
性本善。 sex is good.
性相近, Basically, sex is nearly all the same in nature.
习相远。 But it depends on how the way you do it.
苟不教, If you do not practice all the time,
性乃迁。 sex will leave you.
教之道, During the way of learning it,
贵以专。 the successful key is to make love with only one person.
昔孟母, Previously, a great mother named Mrs. Mon
择邻处。 chose her neighbour to avoid bad sex influence.
子不学, She taught her son that "if you doesn't study hard,
断机杼。 your dick will become useless and broken."
窦燕山, A famous person called Dou,
有义方。 owned a very effective exciting medicine.
教五子, All his five sons took it,
名俱扬。 then their sexual ability became well-known.
养不教, If anyone who have children 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do it,
父之过。 it is all the father's fault.
教不严, If they have lots of problems in doing it,
师之惰。 their teacher must be too lazy in telling them the details on sex.
子不学, If you refuse to learn sex,
非所宜。 that should be a big mistake.
幼不学, If you don't learn it in childhood,
老何为。 you will lose your ability when aged.
玉不琢, If you don't exercise your dick,
不成器。 it won't become hard and strong.
人不学, People who don't learn sex,
不知义。 their life will become meaningless.

标签: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外国人看中国:在中国生活很棒的十个理由

外国人爱中国 没有人一直喜欢阅读好新闻和正面的东西,但我觉得我们其实也需要这些看上去快乐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想看看,为什么作为一个外国人生活在中国是一件很棒的事。我归纳了如下十个理由:

  激动人心

  中国的发展速度比世界任何其它国家都要快。我们或许并不总是赞许这样的增长模式,但生活并亲身经历这个每天都不一样的国度,确实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机会多多

  有增长就有机遇,也就有能赚钱的好工作。我本人眼下还未能抓住这个机遇大捞一笔,但从中发大财的人不在少数。就拿媒体来说吧。所有大的新闻机构都把目光朝向中国,希望在那里拓展业务。就中国国内来言,有钱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那些能提供中国人所求所需的人将获取巨额利润。

  东西便宜

  你不必赚很多钱就能在北京过得舒舒服服。你只需每月花个几百美元就能租套市中心的房子,好吃的食物也用不了你几个钱,饮料都十分便宜,还有大量DVD看。说实话,我在中国的收入和我在英国的朋友的薪水比起来少得可怜,然而对照我们彼此每月的开销,我的心情就变得异常地好。

  食物可口

  中国食物就是棒。从火辣的川菜到西南少数民族的菜肴,风味可谓多种多样。还有北京烤鸭,那可是最美味的东西了。另外一个好处是,随着生活标准的提高,中国人对更卫生、更健康菜肴的需求也在上升。

  百姓友善

  或许有些以偏概全,不过我在中国发现人们一个很好的质量。中国朋友和同事总是愿意帮助你。无论是找房子还是叮嘱出租车司机,他们总是帮你解决生活难题。当然,也确实有一些无赖、傻瓜,他们在利用你的外国人身份。但总的来说,中国人对关系的看重,意味着他们愿意为你办事。

  成就不小

  在中国,我经常觉得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同时要克服作为一个老外所有的那种陌生感觉,或存在语言等障碍的情况下把工作完成,我就觉得自己几乎每天都会有所成就。过去十二个月,我已变得松懈了许多,但如果是生活在英国,我肯定会变得更加松松垮垮,因为在英国一切不需你筹划,都是那么顺当轻松。

  广结朋友

  我在中国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你在那里能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去年,我认识了一个加拿大人和一个美国人。我不知道跟世界各地的人来往有什么明显的好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自认识了美国朋友后,这几年来我几乎游遍了美国整个西海岸。另外,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奇怪的感觉:住在中国时,我越来越为自己是英国人而自豪,但返回英国居住的愿望却一天比一天减弱。有没有其它人有类似的感觉呢?

  风景诱人

  在中国,值得你看的东西数不胜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不一而足。我到过新疆,发现那是个迷人的地方。我也爱到云南去旅游。云南与北京相隔遥远,漫步于那里的街上,你可以看见不同人的日常生活:富人与穷人,男人与女人,那些抱有希望和期待的人与那些对生活感到绝望的人。

  瞬息万变

  在中国,时刻都有新的事物冒出。我说的不只是酒吧、餐馆和夜总会,还有高尔夫球场、豪华别墅、炫目的新楼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历经几个世纪的衰落和混乱之后,中国终于又开始重建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过程中,新建筑和新设计层出不穷,西方在这方面根本比不上。从个人感受来讲,我的眼楮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增长从不倦怠——我可以连续几天兴趣盎然地坐观黄埔江对岸的浦东。

  见识大长

  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日子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某种理解。迄今我已在中国待了三年半,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要比一年前多多了,那种了解决非冷眼旁观中国的外国人可比拟。随着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变得日益重要,有关中国的这些知识也一定会变得更有价值。这不仅能在做生意时派上用场,而且也可传播知识,增进一般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以上是我待在中国的十个理由,那么你呢?为什么住在中国“乐不思蜀”?

资源:rztong.com

标签: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谈一谈我在中国做了一次“上帝”的经历 王甲丰(澳大利亚)

上个月的一天,我的老板从澳大利亚来中国看我,晚上,谈完了工作之后,我邀请他一起去吃饭,我们可以选择的不是西餐就是中餐。我问他是否想吃西餐。他说:“我来中国当然要吃中国菜,吃西餐就没有意思了”,我又问他要是想吃中国菜的话,可以选择在酒店的餐厅或者是外面的餐厅,他回答:“要是你不反对,外面的餐厅又有特色的话,我们就到外面的餐厅去吃吧。”于是我们来到了靠近酒店的一家饭店。这家饭店外表看上去很漂亮,生意也很兴隆。我们俩认为这家饭店肯定是一家很好的饭店,一定很适合我们。

我们刚走到饭店,就有一位服务员领到我们的位子上。饭店里还有演员在敲钢琴。坐下后我就请服务员介绍一个最好的菜给我们。服务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饭店最有特色的一道菜。一会儿菜来了,我们发现这道菜看上去不那么好看,我们想反正菜已经上来了,算了,就吃吧。 结果,这道菜又很不好吃。我们就把服务员叫了过来。我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介绍的这道菜既不好看又不好吃,还是你们最好的菜呢。 要是这道菜是你们最好的菜,你们又如何能够让客人满意呢?”服务员向我们道歉,叫我们等一等,他去查一查,一会儿,他把大厨师带到我们的身边。大厨师一边向我们解释原因,一边向我们道歉,并且说,这道菜不算你们的钱了,再送你们一个水果拼盘。听了大厨师的解释我们就不那么生气了。我们离开饭店的时候,服务员请我们填写意见表,希望我们多提意见。
尽管这家饭店有一道菜做的不好,但是他们的服务态度却不错,我们还是称心合意的。
这就是我在中国做了一次“上帝”的经历。

标签: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美国人最羡慕中国人什么?

刚到美国时,对中国十分感兴趣的牧师Paul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正当我绞尽脑汁寻找“最佳”答案时,Paul感叹道:“你们中国人对老人很孝敬,老人和子孙在一起,其乐融融,令我们很羡慕!”

在国内时,我就听人说过“美国是儿童的乐园,青年的战场,老人的坟场”,但对Paul的感慨还是有些意外。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难道美国人就不尊敬老人?

我开始留心老年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表现。和中 国不同,美国老年人基本上是独来独往,即便七八十岁高龄也是自己开车上商场购物,偶尔能看到老夫老妻相互搀扶着走在街上,但很少看到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出现 在公共场合。当然,年轻人见到老年人,多半会打声招呼,或给老人开门、让道,对老人也很尊敬。

我到过10多户美国人家中做客,其中大多数 都只是一对夫妻,孩子大了都不和他们一起住。因为美国人比较独立,许多人到了18岁,宁愿家里空着大房间,也要到外面去租房子住。我的朋友Randy有5 个儿子,但目前家里只有最小的两个男孩和他们夫妻俩在一起,大的3个虽然都在本地工作或上学,也都还没有结婚,但都先后搬出去住了。

我太太在医院上班时认识了一位患晚期肺癌的白人老太太,她丈夫早年去世,出院后就孤身一人住在家里。老太太的女儿在别的州工作,只回来陪了母亲几天又回去了。平时都是当地教会的热心人轮流去看望老太太。

当然,像这样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的老人可以选择去老人院,但据说那里费用很高,我猜想这位老太太一直独自住在家里,可能和经济状况有关。

我在食物银行当志愿者时,认识了一位叫Maurg的老人,他听说我对美国老年人的生活感兴趣,便邀请我到他家参观附近的老年社区。

这个由宗教组织创办的老年社区规模很大,有 百来座小别墅、一座三层的大型老年公寓,和一座老人保健中心。年近8旬的Maurg和太太住在一幢别墅里。他告诉我,这是社区专门出租给没有房子的退休老 人住的,每月房租600多美元,比社会上的租金便宜了将近一半。但签约时必须先缴纳一笔9万美元左右的入住金(主要用于房屋的维护),等到退出房子的时候 可返还其中的95%。

接着Maurg领着我上老年公寓,这里有不 同规格的套间供老人选住,公共活动区内餐厅、礼品屋、图书馆、活动室、教堂等一应俱全。Maurg介绍说,住在这里的多半是单身老人。和Maurg熟悉的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让我参观了她那50平方米左右的套间——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各一个,每月租金2179美元,仅含水电、有线电视、班车等费 用,并不包括三餐。显然这个公寓的房租比社会上的要高出好几倍,我问这位老太太为何选择住在这里,她说,有两大好处,一是和老人们住在一起,比较热闹;二 是这里提供24小时紧急服务,万一有事,也有人照应。我试探着问:“这么一大笔钱,是不是需要孩子们给支付?”老太太坦率地回答:“我自己有退休金,还有 一些理财的收入,应该够用。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我不想要他们的钱,只希望他们能经常回来看我。”

在老人保健中心,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这 里的房间都是单间,像宾馆那样,有的房间还摆着两张床铺。居住的基本上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不少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专人24小时护理。从中心提供的 材料看,费用高得惊人,每天的房费在149美元到164美元之间。我问一位社会工作者:“这么高的费用,老人长期住得起吗?”她回答说,这些老人入住时先 要交一大笔钱,等到快花光时,我们会和老人的家属联系,如果实在是经济有困难,我们也会帮忙申请政府补助。这位社工告诉我,老人的最大问题还不是钱,而是 寂寞。

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失去联系,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 令美国老年人羡慕。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许多中国家长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因而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顺从自己, 所谓“孝顺”就是这个意思。儒家文化提倡“唯父母是命”、“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当作自己将来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 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

美国《海外校园》杂志曾经专门就中美“孝道 ”之不同展开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文化趋于依赖子女,美国文化赞同独立;中国文化敬重长者,美国文化提倡平等;中国文化的孝敬以责任、义务为基础,美 国文化的孝敬以自由、尊敬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为所有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美国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几代同堂、子孙绕膝 的传统家庭已经越来越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金字塔人口结构将变成倒金字塔,最常见的情景将是一对年轻夫妇要照料两对老人,而两对老人和一对年 轻人住在一起在客观上是难以做到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将来注定是要住进老人院的,到时候不是美国人羡慕我们,而是我们该羡慕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了。

资源: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 安然 2007-12-10

标签: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外国人眼里的现代中国——一次中外聚会上的攀谈

深深爱着北京这个城市,站在胡同巷子里,高楼大厦前看着北京城的各个角落,身处其中,自豪与荣耀感由心而发!经历了奥林匹克之后,北京变得更加迷人,更有魅力,他不光吸引着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

在北京生活接触了许多外国朋友,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吃饭聊天,话题常常围绕着彼此生活中的相同与不同展开。最近一次中外聚会,席间聚集了中、法、德、意大利等各国型男靓女,琥珀色的杰克丹尼滑过晶莹的冰块流向舌尖侵袭全身,身体一热,话题围绕着外国人眼中的现代中国展开,交流是以国人提问外国友人回答的方式进行。

话题一:在中国生活感受如何,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德国友人抢先说:“我们都很喜欢中国古老的文化。我走过中国许多个地方,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古老的习俗,希望中国的民族特点永远保持下去,不要被现代社会干扰到。每次离开中国回到德国我都要用很长时间来适应德国的饮食,欧洲人的餐桌上永远都是一样的菜,而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美食,在中国吃饭很享受!在德国比较单调。还有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我感觉很安全,单人出行上街购物不会有什么麻烦,而在许多国家安全都是个大问题。最常遇到的是小偷、骗子等等,我感觉我在北京很自由。
 
 话题二:外国人怎样看待中国人的恋爱观?希望选择中国青年为恋爱对象吗?

 
 意大利女孩朱丽叶抢着说:“中国人谈恋爱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对方的样貌、学历、收入和工作都是评判的条件,这也许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谈恋爱更像是在找一种生活的保障,而意大利人却是在追求纯粹的爱情。只要对方能打动自己的心,就会毫不犹豫的展开追求,中国的小伙子热情、风趣,很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们还需要多花些心思去研究女孩,中国的男孩不善于表达真实的想法,顾忌很多,这可能与传统教育有关。中国男孩会把甜言蜜语讨女孩欢心的人归为油嘴滑舌的花花公子类,其实女孩都爱被人赞美,这是女人的本性。在这点上,中国男孩还要多多完善。意大利女孩更加喜欢带有艺术气质的、懂得生活情趣的男孩,他只要摘下一朵野花,用眼睛为我歌唱,用他的呼吸当作海风拂向我,我就不会情不自禁的倒向他的怀抱。”

 法国帅哥朱利安微笑着点点头,轻声说道:“意大利人就是这样热情和直接。比较起来,中国女孩的含蓄和温婉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我曾经爱过好几个中国女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吸引我的地方,每一次我们都是爱得疯狂,可她们总是催着我结婚。要知道我现在不具备结婚的条件,为了这个原因她们又都离开了我,真不知是她们伤了我的心,还是我伤了她们的心?生活原本就很无奈!不过最近我又认识了一个中国女孩,我感觉这次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斜靠在沙发上,边听音乐边揣摩他们的问与答,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工作也好爱情也好,无需统一。弥足珍贵的是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坦陈的交流、沟通,这就足矣。感谢北京将我们聚在一起,感谢与朋友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你们让我了解你,也更了解了自己!


资料源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ab7040100am1d.html?tj=1

标签: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我第一次去中国的回忆 (日本人)

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是十二年以前的事儿。那个时候我正在打拳术呢。有一天,我们师傅说因为到今年中国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年,所以为了中日交流,我们都不但去中国,而且跟中国武术的人们交流,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我决定了去中国。那个时候其实我从来没去过中国,所以期待在中国能吃什么好吃的东西。因为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的菜,比如说北京烤鸭啦,麻婆豆腐啦,青椒肉丝啦,小龙包啦什么的。我希望去中国能吃这样有名的菜。我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成龙的电影。所以我将来想当像成龙一样的电影明星。后来,受成龙的影响,我就开始打拳术。我们首先到了上海,然后到了福州。从日本到福州至少花了七个小时。到了宾馆已经晚上十一点了。晚上十二点左右才吃饭。有一天我的房间的钥匙不见了,我首先去了服务台问服务员,用英语说,‟我的房间钥匙丢了,你们这儿有没有别的钥匙?” 她们听了就说‟什么?”我又说了一遍,但是她们俩好像都没学过汉语。我只好回到了我的房间。如此出现了一个语言问题。从那以后我怕一个人出去。我要是迷路的话,一个人就不能回去,而且也找不到宾馆。我一直觉得我不能回日本了。越想这样越担心了。所以我尽量跟着同事不离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食物问题啊。虽说在上海能吃的菜很多,但是在福州吃不惯的菜也很多。我在福州呆了五天,但是因为还是吃不惯的菜很多,所以越来越瘦了。我的体重一时减了五公斤。最后一天到了上海,在上海不但吃到了小龙包,而且也吃到了北京烤鸭。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愉快的体验。

资源:話せる中国語口座

标签: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老外看中国:外国人眼中的十大元素

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最感兴趣的,一定是具有极强中国特色的东西。

以下“十大中国元素”排名并非权威部门发布,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或许能代表外国友人对中国元素的理解。
  

中国画

8月8日的开幕式上,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画轴,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的目光。简单的颜色和简单的笔画,似乎比色彩斑斓的油画更富深意。   

中国画,主要指的就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它采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制作,特别讲究“意境”二字,不像西方绘画更注重细节上的真实。
  

青花瓷   

奥运会将古老的青花瓷再次放到了聚光灯下。不论是奥运支线青花瓷风格站台,还是奥运颁奖礼仪小姐青花瓷花饰的旗袍,抑或是奥林匹克公园里的青花瓷雕塑,真可谓“满城尽是青花瓷”。   

据记载,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胡同

到现代化的北京城的外国人,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高楼大厦和宽马路,而就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严格来说,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东西走向的一般为胡同,相对较窄。而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也大致相同。
  

北京烤鸭   

如果要问外国朋友来北京最想吃什么,十个中八个会回答“Peking Duck”。   

北京烤鸭享誉海内外,历史悠久,距今已经160多年,号称天下第一吃,是清代宫廷御菜。“烤鸭”早在明朝时就已成为北京官府人家的席上珍品。朱元璋建都南 京后,明宫御厨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明朝迁都北京,烤鸭技术也被带到北京,并进一步发展,烤鸭很快就成为全国风味名菜。北京两家有名的烤鸭 店“便宜坊”“全聚德”,便是明朝时开业的。

茶叶和茶艺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竞相争艳。   

中国人极爱茶叶,也最会品茶。茶艺,字典上的释义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对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它萌芽于唐, 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而其过程体现了形式和内容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故宫

老外来北京,一定要去的“老三样”必然是长城、故宫和颐和园。说到故宫,这里几乎每天都是人流不断,外国人携亲带友来到这里参观,他们感受的不只是单纯的艺术,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师留给我们的历史呼吸。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以青白石为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显得光彩夺目。
  

中国民乐器   

“我喜欢那个长型的,用手拨弦发出声音的中国乐器,那个叫什么来着?”不只一个外国朋友表达了他们对古筝乃至中国民乐器的喜爱。在他们眼中,古筝、二胡和琵琶是中国民乐器的典型代表。   

而除了这三样,中国的传统民乐器还有铃鼓、云锣、钹、钟、磬、箫等等,且随着时代推移新品种不断增多。   

旗袍

旗袍,与“婀娜的中国女子”紧密相连,不同于西方人的晚礼服,这是专属于中国女人的服装,也只有如《花样年华》张曼玉那样的中国女人,才穿得出与众不同的味道。

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上海。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近代中国女性的贤淑、典雅、性感和清丽,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风情与气质。   

中国功夫   

从李小龙到成龙,中国功夫冲出了亚洲,走到了好莱坞。据了解,在美国各地分布的武术学校非常多,愿意学习中国功夫的外国人也非常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成为表演项目之一。   

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在技术上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笑脸   

随着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人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宾朋,他们以最美的笑容、最亲切的话语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在北京也能像在 自己国家一样。北京的八月骄阳似火,但是,热情的中国人,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好客,他们的乐于助人,让外国友人们感受到秋日的凉爽和畅快。 “Welcome to Beijing!”最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人最真诚的问候。

资源:http://www.chuguo.cn// 2008-08-22

标签: ,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10 Things Never To Do in China

This article may save you from certain embarrassment and possibly even outright humiliation one day. It gives you ten important tips on what not to do if you really want to win friends and make a good impression with your Chinese acquaintances. Take these tips to heart.

Never accept a compliment graciously
You may find yourself at a loss for words when you compliment a Chinese host on a wonderful meal, and you get in response, “No, no, the food was really horrible.” You hear the same thing when you tell a Chinese parent how smart or handsome his son is — he meets the compliment with a rebuff of “No, he’s really stupid” or “He’s not good looking at all.” These people aren’t being nasty . . . just humble and polite. Moral of the story here: Feign humility, even if it kills you! A little less boasting and fewer self-congratulatory remarks go a long way towards scoring cultural sensitivity points with the Chinese.

Never make someone lose face
The worst thing you can possibly do to Chinese acquaintances is publicly humiliate or otherwise embarrass them. Doing so makes them lose face. Don’t point out a mistake in front of others or yell at someone.The good news is that you can actually help someone gain face by complimenting them and giving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Do this whenever the opportunity arises. Your graciousness is much appreciated.

Never get angry in public
Public displays of anger are frowned upon by the Chinese and are most uncomfortable for them to deal with — especially if the people getting angry are foreign tourists, for example. This goes right along with making someone (usually the Chinese host) lose face, which you should avoid at all costs. The Chinese place a premium on group harmony, so foreigners should try to swallow hard, be polite, and cope privately.

Never address people by their first names first
Chinese people have first and last names like everyone else. However, in China, the last name always comes first. The family (and the collective in general) always takes precedence over the individual. Joe Smith in Minnesota is known as Smith Joe (or the equivalent) in Shanghai. If a man is introduced to you as Lî Míng, you can safely refer to him as Mr. Lî (not Mr. Míng).Unlike people in the West, the Chinese don’t feel very comfortable calling each other by their first names. Only family members and a few close friends ever refer to the man above, for example, as simply “Míng.” They may, however, add the prefix lâo (laow; old) or xiâo (shyaow; young) before the family name to show familiarity and closeness. Lâo Lî (Old Lî) may refer to his younger friend as Xiâo Chén (Young Chén).

Never take food with the wrong end of your chopsticks
The next time you gather around a dinner table with a Chinese host, you may discover that serving spoons for the many communal dishes are non-existent. This is because everyone serves themselves (or others) by turning their chopsticks upside down to take food from the main dishes before putting the food on the individual plates.

Never drink alcohol without first offering a toast
Chinese banquets include eight to ten courses of food and plenty of alcohol. Sometimes you drink rice wine, and sometimes you drink industrial strength Máo Tái, known to put a foreigner or two under the table in no time. One way to slow the drinking is to observe Chinese etiquette by always offering a toast to the host or someone else at the table before taking a sip yourself. This not only prevents you from drinking too much too quickly, but also shows your gratitude toward the host and your regard for the other guests. If someone toasts you with a “gân bai,” (gahn bay) however, watch out.Gân bai means “bottoms up,” and you may be expected to drink the whole drink rather quickly. Don’t worry. You can always say “shuí yì” (shway ee; as you wish) in return and take just a little sip instead.

Never let someone else pay the bill without fighting for it
Most Westerners are stunned the first time they witness the many fairly chaotic, noisy scenes at the end of a Chinese restaurant meal. The time to pay the bill has come and everyone is simply doing what they’re expected to do — fight to be the one to pay it. The Chinese consider it good manners to vociferously and strenuously attempt to wrest the bill out of the very hands of whoever happens to have it. This may go on, back and forth, for a good few minutes, until someone “wins” and pays the bill. The gesture of being eager and willing to pay is always appreciated.

Never show up empty handed
Gifts are exchanged frequently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not just on special occasions. If you have dinner in someone’s house to meet a prospective business partner or for any other pre-arranged meeting, both parties commonly exchange gifts as small tokens of friendship and good will. Westerners are often surprised at the number of gifts the Chinese hosts give. The general rule of thumb is to bring many little (gender non-specific) gifts when you travel to China. You never know when you’ll meet someone who wants to present you with a special memento, so you should arrive with your own as well.

Never accept food, drinks, or gifts without first refusing a few times
No self-respecting guests immediately accept whatever may be offered to them in someone’s home.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may be eager to accept the food, drink, or gift, proper Chinese etiquette prevents them from doing anything that makes them appear greedy or eager to receive it, so be sure to politely refuse a couple of times.Never take the first “No, thank you” literallyChinese people automatically refuse food or drinks several times — even if they really feel hungry or thirsty.

Never take the first “No, thank you” literally.
Even if they say it once or twice, offer it again. A good guest is supposed to refuse at least once, but a good host is also supposed to make the offer at least twice.

资源:http://www.foreignercn.com

标签: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外国人在中国:我们真的是“外国人”吗?

我们很多人都在中国长期定居,在这买房、创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在这里成了家,有了孩子,并把孩子送进这里的学校。我们也和你们一样,担心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交通堵塞。实际上,我们正在一起面对着中国的许多问题。像“外国人”、“ 老外”这样的词汇,现在应该像夏利出租车那样被淘汰了。

“老外”在中国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容易地与人们 搭话。在地铁里、超市的收银台前、饺子馆里,到处都有对外国充满好奇心的人。我也对中国充满好奇心,所以交谈一下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有时候,这种交流也 会转向负面,并让你感到潜伏在表面友好气氛之下的紧张情绪。

“欢迎你们到首都来”

前一段时间,我在地铁上遇到了一群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已经搞不清是谁先开的口,总之我们搭讪起来,我告诉他们我在北京生活,他们则告诉我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北京。

“是吗?”我说,“欢迎你们到首都来。”沉默片刻,一位男子说:“应该是我们欢迎 你,不是你欢迎我们。”他的语调中透出明显的不快。这种突如其来的负面气氛让我感到惊讶,我也不由自主地以同样的口气回应道:“我在这儿住了很多年,你们 没必要欢迎我。”我们又聊了一会,但是气氛有所变化。好在我很快就要下车,我跟他们告别,然后迅速跳出了车厢。

这段经历让人很郁闷。那位先生和我都带着友好的意愿开始交谈,但我们的交流却 被历史和文化造成的隐形障碍羁绊,并在我们的脸上体现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猜他大概是这么想的:“这个外国人有什么资格欢迎我来到我自己的首都! 这就像你走到自己家的一间屋子,然后看到一个陌生人正坐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跟你说:‘别客气,请自便!’一样。”

同时,我是这么想的:“我一个外国人,正在努力学习你们的语言,希望友好对待 你们。我希望把自己在北京的体验告诉你们,告诉你们北京哪家全聚德最好吃。可是结果呢,‘轰’地一声,万里长城把我们隔成了两个阵营:中国人/外国人,主 人/客人,土生土长者/外来入侵者。”

我想,自己是因为下面的想法才做出了过激反应:“我如此用心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可是如此数年之后,中国人仍感到要‘欢迎’我。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欢迎。外国人就是外国人,永远都是外国人,阿门。”

回过头来想,更有责任的是我。作为一个久居北京的人,我应该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更 敏感。所以我不应该“欢迎”他们,而是应该这么说:“你们的首都是一个美妙的城市,我很喜欢生活在这里。”同时,如果那位先生也能看透我的想法,他也不会 “欢迎”我,而是会说:“是吗?要是你在北京已住了这么长时间,那估计你比我们更了解北京。你能给我们推荐个烤鸭店吗?”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敌意,而是 会在尊重对方想法的基础上,让这次对话成为一次积极的交流。

中美思维模式的冲突

这件事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中美在交流上遇到的问题。无论是私人的交流还是政府间的交流,关键问题就在于你对对方的想法了解多少。

最近我发表了两篇关于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专栏文章后,我一直在关注读者的反馈,并以此来分析我们是如何误解对方,以及该如何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

我这两篇专栏在中国的博客和BBS上广为转载,我也花大量时间阅读了读者的评论。但也许我早就该想到,绝大多数写下评论的读者都对文章持尖锐的批评态度。我们来看看如下的评论:

“如果奥巴马总统能给美国带来这么多好处,那么,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竞争对手,应 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美国不管谁当总统对待中国都要打‘台湾牌’,都想当世界霸主。都与该死的小布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都不能抱什么幻想,只有我 们强大了才有主动权。”“这个白人鬼佬,拿自己的无知套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实在可笑。”

这对我们了解对方有很大帮助。我乐于承认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场灾难。下一 任美国总统该怎么做才能扭转人们的看法?为了赢得中国和中国人更多的信任,我们美国人在“建立信任的措施”方面应得到怎样的建议?亲爱的读者,我希望直接 听到你们的声音。我会把你们的想法告诉美国人。

我给中国人的建议

我还会给一些中国人提出建议,告诉他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建立信任的措施”:那就 是不要再把“外国人”这个概念看得那么大不了。我们都在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可是我也注意到一些把“我们中国人”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说法,就好 像我们的命运并不是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谁当选,那都是美国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对我们中国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世界来说他把美国把在什么位置,起到什 么作用,不要到时候和我们对着干!!”

能够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从中国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在街上经常看到小 孩指着我,然后对父母悄悄说:“外国人!”当然,我并不介意,而且觉得他们很可爱。这些孩子只是在显示他们对一件新事物的了解,就像在动物园里喊“斑 马!”一样。但这样的过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强化了这种分类的意识。如果我是中国孩子的家长,我一定会利用见到外国人的机会,开始教给他们关于国籍和种 族的复杂知识。

在中国的人山人海之中,外国人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是沧海一粟,但外国人的绝对数量正在快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的整体情况在发生变化。

最近4年,在中国的外国人数量翻了一番多,而且增长速度还在继续加快。政府正积极 吸引外国专家到许多城市工作,并给他们提供中国绿卡。同时,中国教育部预测,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将在2010年达到1亿。许多人学中文是为了做生意,但肯 定也会有一些人要到中国来定居。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在中国长期定居,在这买房、创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打 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在这里成了家,有了孩子,并把孩子送进这里的学校(不仅仅是国际学校)。我们也和你们一样,担心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交通堵塞。 实际上,我们正在一起面对着中国的许多问题。这就是我听到“拿自己的无知套在我们中国人身上”这句话时很吃惊的原因。

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真的是“外国人”吗?难道语言不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调 整吗?像“外国人”、“老外”这样的词汇,现在应该像夏利出租车那样被淘汰了,至少是在这些词汇特指某些人群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词来取代它们 呢?我不太清楚,也许应该举办一个比赛,来选择出一个新的词汇。

在西方发达社会,移民正在使社会的种族构成越来越多样化。在那里,人们对外国 人的分类更细致:包括“双重公民”、“入籍公民”、“永久居民”、“长期居民”等。虽然反对移民的声音不少,但从整体看,西方国家的居民和政府希望移民能 真正融入社会,能消除“我们本国人”和“你们外国人”这样的分类。实际上,如果奥巴马当选总统,这本身就是对这种呼声的回应,而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如果中国能加快这样的观念转变,就会有益于“建立信任的措施”的实施。如果我们能以更微妙的、更立体的方式对待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邻居,很可能也会同样对待住在全球各个地方的人。

(作者 Alexander Brenner 编译 余乐 注:Alexander Brenner自耶鲁大学毕业后来华,曾在中山大学任雅礼协会教师,并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读硕士。他曾任当代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和国际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及评论。)

-资源: 新华网- 2008年03月20日 10:58:07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标签: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A Foreigner in China老外在中国

First Impressions
   中国印象
  Ive heard a saying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stay in a country for three weeks you can write a book, three months a postcard, and three years nothing! I am now faced with this problem. Having lived in China for about five years, I am totally used to daily life here. That shouldnt be something to complain about, right? Adapting to a different society and culture is something to be satisfied with, is it not? Usually it would be. However, it makes writing a column about my impressions of China a lot more difficult.
  Luckily for me two friends from my country, Ireland, came to visit me during the summer. It was their first time in China and it was through their eyes that I rediscovered the pleasure of experiencing a foreign culture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At first I found their remarks and reactions to the sights of daily Beijing life puzzling. They were fascinated by every little detail. Details that I barely noticed. Why did they want to take a photograph of a man selling you tiao? What was so interesting about a line of waiters standing outside a restaurant? Why was a group of elderly people exercising in the evening so enthralling?
  I started to recall that scenes like these once fascinated me too. In Ireland you just dont see them. It was then that memories of my first month in China came flooding back to me. When I first came to this country I worked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Wuhan. Thinking back it was the students I met in that first year and Chinese university life in general that gave me the deepest impression.
  In the west, student life is a combination of study and socializing with a heavy emphasis placed on the socializing part! During my first week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I was invited to a student party. Having only recently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myself I still very much enjoyed student parties and gladly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On the evening of the party I was accompanied to a building on campus by two students. I was led to a room and entered expecting to see people dancing, drinking, eating and chatting. Instead, I found myself facing an auditorium of about two hundred students applauding me. I was handed a microphone and asked to speak. About what? I asked with a fright. Anything came the reply! After I ①got over my initial stage fright I found that it really didnt matter what I talked about. My audience were happy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isten to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They simply wanted to practice their English.
  In the course of the following year I encountered many such situations. I was genuinely impressed by the dedication and motiv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When I was a student I would rarely give up my spare time to any activity connected with study. Unless exams were approaching my weekends were devoted to having fun or perhaps a part-time job. My Chinese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seemed to spend their entire waking hours studying. I understand that competi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extremely intense. Nonetheless, their energy and drive put me to shame.
As a foreign teacher I wa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skills. To most people that sounds really easy. All you have to do is ②turn up for class and chat with your students. Thats all very well but wh at if your students are too shy to respond? Most of the students could read and write English very well but getting them to talk was like drawing blood from a stone. They were experts at replying to questions with one-word answers.
  Alcohol is the cause of and solution to many of lifes problems! Bearing this in mind I organized several parties and plied my students with booze. Once tipsy, they lost their shyness and the English flowed like water. This slightly unorthodox method effectively ③broke the ice and our speaking classes became a lot noisier. In a classroom noise is good, as long as it is the noise of activity.
  It may be true that rote learning is over-emphasized in Chinese education. Nonetheless, I found that this does not reflect the natural character of Chinese students. Given the appropriat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a chance to ④warm up the students I met were naturally spontaneous and instinctively enjoyed drama. In some of the role-plays we acted out, certain students became so involved in their parts that they were ⑤bordering on an identity crisis!
  My first year in China was also my first year as a teacher. If I said that it was all easy I would be a liar. It was both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I hope that my students actually improved their English or at least felt more interested in i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One thing I know for certain is that my year in Wuhan changed me for the better. Thanks to the politeness and warmth of Chinese students I conquered my fear of speaking in public and became more self-confident. Most importantly, I met dozens of fine decent people and made numerous excellent friends.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谚语,它好像是说“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呆上三礼拜,你可以写一本书;如果是三个月,可以写一张明信片;而如果是三年的话,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我现在就碰到了这个问题。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五年,所以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日常生活。那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吧?融入到一个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当中是一件值得满足的事情,不是吗?通常情况下是这么回事的。然而,当我负责一个描述我对中国感受的栏目时,这一情况却大大增加了我的撰写难度。
  幸好,今年夏天,我的两个朋友从我的祖国——爱尔兰赶来看我。这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国,通过他们的感受,我再次体会到了初次领略异国文化的愉悦。
  起初,我发觉他们对于北京日常生活的看法和反应真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点滴小事都会使他们着迷。而这些琐碎的东西几乎都被我忽视掉了。他们为什么要为一个卖油条的人拍照?为什么会对站在饭馆门前的一排服务员那么感兴趣?为什么会被晚上进行集体锻炼的老人所深深吸引?
  我开始回想起曾经吸引我的类似场景。在爱尔兰,你是看不到这些的。就在那一刹那,我回忆起我刚来中国第一个月时的情景,这些回忆像潮水般向我涌来。我第一次来中国时,是在武汉当一名英语教师。回想起来,我第一年遇到的学生和普通的中国大学生活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西方社会,学生生活包含学习与社会交往两个部分,而侧重点则是社会交往!我在中国当英语教师的头一个礼拜,就被邀请参加一个学生聚会。由于我自己就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所以我仍旧十分乐于参加学生聚会,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
  在举行聚会的那一晚,两个学生陪我来到校园中的一座大楼里。我被领进了一个房间,在进门的时候,我想象着我会看到大家都在跳舞、喝酒、吃饭、聊天。出乎意料,我发现我走进的是一个礼堂,这里有大约200名学生在鼓掌向我致意。有人递给我一个麦克风,让我讲两句。“讲什么?”我战战兢兢地问到。回答却是“随便”!当我克服了最初的惶恐感之后,我发觉,我讲什么内容真的无关紧要。我的这些听众对于有机会倾听一个英语国家的人讲话是感到愉悦的。他们只是想练习英语。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我屡屡碰到这种情况。中国学生的这种付出和干劲确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几乎不会为了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而牺牲我的业余时间。除非是为了迎接考试,否则我的周末全都用于玩乐或者用于做兼职。我的中国学生却截然不同,他们似乎是只要不睡觉,就总是在学习。我明白,在中国大学里竞争是极其激烈的。尽管这样,他们的精力和干劲还是使我觉得羞愧。
 作为一名外籍教师,我的职责只是帮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技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听起来实在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你所要做的只是去上课,然后与你的学生们聊天。这的确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你的学生过于害羞而不敢启齿的话,那又当如何?大多数的学生在英语阅读和写作上 非常出色,但要让他们开口去说就好比给石头抽血一般。他们只是擅长用单个词语来回答提问。
  在生活当中,酒既是许多问题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解决之道!想到了这一点,我就组织了许多聚会,每次都给我的学生灌酒。一旦酒劲发作,他们就全然没了扭捏之态,英语信口就来,滔滔不绝。这个方法虽然稍微有点出格,但却有效地打破了沉闷的氛围,使我们的口语课变得热闹起来。在教室里,热闹是好事,但前提是这种热闹是因课堂活动而起。
  也许,中国的教育体制确实是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尽管如此,我却发现这并没有反映出中国学生的天性。我遇到的这些学生只要拥有一个适当的课堂氛围、获得一个进行热身练习的机会, 就会很自然地进行互动,而且不由自主地享受着表演的乐趣。在我们进行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时,有些学生就过于投入他们的角色,以至于他们都快分不清演戏和现实的界限了!
  我在中国居住的第一年也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年。如果我说那真是太容易了,那么我就是在撒谎。这一年对我来说既有挑战,又有回报。我希望我的学生在一年结束后能确实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或者最起码能对英语更感兴趣。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武汉的这一年使我得到了提高。由于中国学生的礼貌和热情,我克服了公开发言的恐惧感,变得自信起来。最为重要的是,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人并结识了众多要好的朋友。
  postcard /`p9ustk3d/ n.明信片
  fascinate /`f2sineit/ vt.使着迷
  enthralling /in`Fr8liM/ adj.迷人的
  auditorium /,5di`t5ri9m/ n.会堂;礼堂
  applaud /9`pl5d/ v.拍手喝彩
  fright /frait/ n.受惊;惊骇
  dedication /,dedi`keiH9n/ n.贡献, 奉献
  ① get over 克服
  ② turn up 出现
  ply /plai/ vt.不断劝人吃喝
  unorthodox /`7n`5F9d4ks/ adj.非正统的;异端的
  rote /r9ut/ n.死记硬背
  spontaneous /sp4n`teinj9s/ adj.自然产生的
  decent /`d1snt/ adj.正派的;端庄的
  ③ break the ice 打破沉默
  ④ warm up 热身
  ⑤ border on 濒临

标签: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有趣的中外文化差异 :)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背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特别成就感:


(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5)How are you feeling now?


第三幕:有空来坐坐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喂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毛是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 特别成就感:


(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2). 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
(3). 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4). 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
(5). Would…suit you?
(6). 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
(7). 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
(8). 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
(9). 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标签: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爱情观

(网络转载)


  爱到底是什么?爱与性与婚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人们想从爱中得到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那么,在东西方之间,在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对此的理解与体验到底是大同小异,还是完全不同呢?带着这一串疑问,我走访了一些我认识的外国朋友,他们有外交官、记者、学者、商人、留学生等等。我采访的人越多,越发现爱是千姿百态,难以下定义的。或许这正是爱的动人之处以及她为什么千百年来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婚姻是契约,男女必须平等  



他是一个肤色稍暗,有着一双蓝色眼睛的瑞士小伙子,三十出头,学国际政治的。他让我叫他“爱情博士”。  

谈到中外婚姻观念的差异时他说:我以为中国人有一个错觉,总以为西方人的性爱像吃早饭一样随便,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倒觉得中国人的性爱观念比外国人要开放。比如在酒吧,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男人和他的情人在一起。我知道有些中国男人养着小老婆,这在西方是无法接受的。在我的观念中,婚姻是忠诚,是一种严肃的契约,男女双方必须公平。你如果决定跟一个女人度过你的余生,你就不应在外面找其他的女人,否则,就不公平。当然,在有些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都各有情人,谁也不干涉谁的生活,我觉得这种婚姻关系是不健康的。  

也许,婚前西方人的生活更趋向于人的本性。比如,你成年了,十七八岁,你如果有情感或性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满足。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内心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孤独,人的情感、本能需要也就越来越具体。你不可能很容易地找到理想的爱人,那么怎么办呢?只好更关注自己本身的需要,身体的需要,这种需要有时可能是短暂的,一小时,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在西方70年代有性解放运动,现在又有很强的性教育课程,特别是发现爱滋病以后,为了加强性卫生教育,展示了很多可怕的性病照片,结果使性变得更科学化而失去了往日浪漫、神秘的色彩。

  

中国女人更实际 

 

他是个法国小伙子,二十多岁,律师。他坚持让我叫他两马一鸟,说这是他的中文名字。这位自称保守的人坦率地谈了他对中国女人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中国的女人比法国女人更实际一些。首先她们对浪漫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这可能是受外国电影的影响。在她们的观念中,浪漫似乎就是音乐、烛光。当这一步过去以后,第二步就变得很实际了。她开始关注现实的物质生活:你住什么样的房子、有没有汽车等等。另外,我觉得中国女人比西方女人有进取心。或许是中国人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我不知道。我有一些中国同事,她们会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牺牲家庭,比如:夫妻长期分居,这对我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个幸福的家庭比什么都更重要。  

关于性,我觉得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观念也很不同。中国人好像不享受性生活,不知性是什么。当你不知道一件事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你也就不能从中发现它的真正意义。中国人似乎觉得性只是某件事的伴随物,比如:婚姻。或者有些女孩子会说她当初与男朋友有性关系只是因为他要。她似乎不懂得性是属于她自己的,是快乐而健康的需要。性与爱的结合当然是最好的,但性也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享受。婚姻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宗教问题,你在上帝面前宣誓要与这个女人共度余生,不管是贫穷还是疾病,而婚姻承诺的忠诚实质上只是一种游戏规则,在这个规则中尊重是最重要的。你拒绝婚外情只是因为你尊重你的诺言,尊重对方的情感,这是爱的基础,没有爱就应该分手。


喜欢漂亮异性是人类的天性 

 

汉斯是一位令我难忘的德国工程师。他高大,上唇留着小胡子,喝起啤酒来一杯接一杯,那海量简直令人吃惊。他的爱情及婚姻生活同样出类拔萃,令人羡慕。  

“你问我爱是什么吗?爱就是百分之百的理解,相互妥协。我结婚10年了,婚姻生活还像当初一样幸福。”汉斯真诚而孩子般地说。“对我来说,性与爱完全是一回事。当然,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任何人在婚姻生活中都会有些问题,比如谁做主买什么东西,你喜欢这栋房子,她喜欢那种颜色的汽车等等。有了问题没关系,双方要保持冷静,等大家气消了再重新讨论,解决问题。我认为夫妻生活最大的忌讳是谁都不说,有问题不面对,不交流,不解决,这样下去夫妻间就会有麻烦。”  

当谈到不少夫妻结婚几年后因为缺乏新鲜感和激情而去寻找婚外情的问题时,汉斯说:“我觉得喜欢漂亮的异性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如果我看见一个漂亮的姑娘,为什么不能多看几眼,向她表示好感呢?我妻子也一样,她看见漂亮的小伙子也会对我说,你看那小伙子多精神。这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它。但问题总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在夫妻间不应破坏,那就是双方谁也不应该与其他异性有性的关系。这种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一旦犯了这种错误,就会造成婚姻破裂,夫妻任何一方如果不原谅都有可能因为你不忠诚而提出离婚的要求。我可不想失去我的妻子,我绝不会跟其他女人有性的关系,这是一个忠诚与原则的问题。”  

“那么,假如你的妻子有了对你不忠的行为你会怎么样?”  

“我想我会原谅她的。只要她向我说清楚原因。比如是因为喝多了或是别的原因。这没什么,谁都会犯错误。我不会放弃她,我会依然爱她。但我不会让她知道我这个想法。”汉斯笑着说。

  

爱是行动 

 

他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德国经理。“我认为爱是行动,不是语言。你需要用行动表现,而不是整天对你的妻子说我爱你,我爱你。你要抚摸她,关怀她,要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这种爱。爱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理解与信任。如果你爱对方,就要给她一定的生活空间,让她有自己的生活并充分信任她。同时,男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比如像我的工作,我在酒店值班一直到很晚才回家,我不可能总陪着我太太。如果她觉得寂寞,想找个异性伴侣聊聊天,打发打发时光这是很正常的事。我充分信任她。同时她也信任我。有时我也会跟朋友出去到酒吧或卡拉OK厅,到那种地方我肯定会和喜欢的姑娘聊上一阵,到很晚才回家。如果我们彼此不信任,我回家晚了她就像个警察一样追问我:你去哪儿了?跟谁在一起?都聊了些什么?这多没意思。我认为夫妻之间不能超越的界限就是床。任何一方如果跟别人上了床,那就走得太远了,就会造成对婚姻的伤害。不过婚姻也像投资一样,也是一种冒险。在婚姻生活中也存在破产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或我妻子爱上了别人怎么办?我就必须选择。这就是生活。”



爱是任何东西,但绝不是交易 

 

按中国人的习惯我叫他“老博”,“博”有“博士”的意思,同时也是他的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B”的发音。他是一个法国人类学家,身体高大,相貌英俊,四十出头的年龄,长得像法国影星“阿兰-德龙”。“老博”是生活中那种典型的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男子。  

“其实对一个男人来说,爱情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如果我们一定要谈男女之间的爱情,我觉得首先要有责任感。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但是这种奉献要建立在两个基本的原则之上。第一是尊敬,第二是平等。  

“尊敬的意思是说爱的双方必须接受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这个独立的人必然有自己的过去、风格、爱好、情趣、个性、思想方法等等。如果你爱对方,就要把这一切作为一个整体接受下来并尊重属于她自己的一切。你不能想,我只接受她的优点,不接受她的缺点,双方各取所需,这不是爱情,这是生意。  

“平等与尊敬是相互的,在爱情中缺一不可。所谓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差异,比如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地位以及贫富的差别,但当你尊敬一个人,爱她,并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她时,应该超越所有这些差异。在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必须是完全平等的。平等才能有真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生下来就共有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如果说爱情可以是任何东西,但决不是交易。人不能在爱情中谋求私利,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爱情与婚姻是复杂的话题。当然,在理想的婚姻中爱情是基础,但这只是理想。在很多现实的婚姻中,都是开始有爱,过了一段爱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夫妻间的责任、义务和彼此习惯的生活。有许多人保持婚姻是为了财产、孩子、家庭等等,这的确很不幸。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确是很大的矛盾。”  

“为什么夫妻间的爱情会逐渐消失呢?”笔者问。  

“每个人的情感很不一样。”老博想了想说:“爱情是不能分析的,如果你分析爱情,恐怕一开始就错了。因为爱情复杂又简单,就像这张地毯,你如果分析每一条线是怎么织的,整个地毯就不存在了。你只有从整体去观察这张地毯,才会发现美。爱情也一样。”

标签: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卡拉OK" - 都筑(日本) -

一天,一个同班同学突然说:“我想去卡拉OK厅。”我听到他的话,于是就说:“很好,我们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都可以。”“那么这个星期五怎么样?这 个星期五有考试,考试结束时举行一个晚会吧。”我约了四个同班同学和三个别的班的同学一起参加,一共八个人去“卡拉OK”。我们去的“卡拉OK”从深夜两 点开始价钱打三折,很便宜。所以我们决定深夜两点去唱歌。有人说:“从两点开始,真够呛!”但是我在日本时经常玩到黎明,所以不觉得够呛,还觉得很有意 思。但我知道不睡到黎明可真够辛苦的!
到了星期五,我们深夜一点半左右出发。我们八个人的年龄、出生地都不一样,所以在日本时的生活情况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各自选的歌上,很有 意思。一个男同学唱的歌我竟然第一次听到。他今年二十九岁,曾经在日本工作。另一个男同学知道这首歌。他说:“我在小酒店打工时常常听这首歌。因为许多职 员来小酒店唱卡拉OK时,他们都唱这首歌,所以我记住了。但还没听过原来的歌。”过后,他唱大阪话的歌。我听得懂他唱的,可是我平时不使用那种的腔调。如 果我唱这首歌的话,我一定唱不流利。除了他以外,有两个人知道这首歌。他们住在大阪或都大阪的附近,所以他们熟知这首歌。四点左右,有的朋友累了,打起了 瞌睡。可他们自己唱的时候却很精神。五点一刻我们回去,六点左右睡觉了。我认为人家唱卡拉OK时露出各自的侧影,很有意思。如果下次也有朋友们一起去“卡 拉OK”的机会的话,我一定去。

标签: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我在中国的生活情况 - 浦安宾(法) -

我在中国学习汉语,就是说我是留学生之一。在中国的生活,我看有四个不 同的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我跟中国人的往来。中国人对我总是很友好。他们喜欢跟我聊天。虽然英语不是我的母语,而且我的英语说得很差,中国人一直对我试着 说英语。我发现他们以为每个外国人都会说英语,象美国人一样。中国人甚至以为英语是外国人的普通话。实际上在欧洲,会说英语并且说得不错的人比较少。
所以我现在一直要跟中国人说汉语。他们对我说英语的话,我坚持说汉语。在中国,我不要练习说英语。但是在交谈中还有误解。中国人常常问我:“你吃了饭没 有?”若我对一个中国人问这个问题,他还没有吃饭,那时候我建议我们一起去吃饭,就会发生误解。 他以为我请客,但我的意思是我们分开付帐。为什么有误解?就是因为我们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以他觉得我请客是明显的。末了两个人虽说一样的语言,却还不理解 对方的意思。第二个方面就是环境。在上海,环境质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首先有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等等。 因为在上海人口很多,但空间比较小,废物很多。而且工厂很多,因为上海工业很发达,那么怎么避免河流污染?此外,公共汽车,汽车不少,就是有很多人需要上 班、去买东西,所以需乘车。上海市太大,有的地方太远,骑车太累,应该坐车,那么怎么避免空气污染?其次有交通问题。上海的街路比较窄,很难加宽,所以在 市内中心交通流得很慢,因为车太多。
第三个方面就是电视里面的节目。在中国,教育节目很多,最了不起的是英语、数学和电脑的节目。在我的国家,就是法国,几乎没有这种节目。来中国之 后,我发现这里这种节目是每天广播的,我很惊奇。只要看电视,谁都可以发现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而且电视里面新闻很多,特别是国际报道。 在中国能知道什么国家的生活情况怎么样,那里的人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色。有许多国家我们没有机会去旅游,但这种报道让我们看看那里的情况怎 么样。不用旅游了!
第四个方面就是在中国能参加的活动不少。我特别喜欢是去卡拉OK唱歌。这个活动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加深我了解中国文化,因为歌曲是文化的一部 分。其次听别人唱歌或者自己唱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复习汉字并记住生词。但这是一种娱乐,所以没有看书辛苦。再次,去卡拉OK厅是一个交中国朋友的很 好的机会。
总之,除了几个不足以外,在中国生活,又舒服又能提高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标签: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外国留学生的“厦门梦” (土耳其留学生)

“厦门是很好的城市,天气,人们,很好……老师教我一个生词‘场面’……湖那儿的场面很好……这个湖在厦大的里面。”乍一看以为是个小学生在学造句,仔细品味才明白,这是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一个土耳其留学生“ozan”用中文在台海网上写的博文。博文和留言中,可以感觉到那群远离家国、带着青春的梦想来到厦门并热爱厦门的留学生。

  “有的人有游艇,但有的人想到厦门发财”

  厦大海外教育学院的张冬菜老师说,在她的学生中,贫富差距比较大,英美一些有钱的学生甚至有自己的游艇。上面提到的博主ozan等人也许没那么有钱,但也生活得比较小资。另外,也有一些贫穷的外国学生满怀创业和发财的梦想来到厦门。

  “有一个非洲学生,很可爱,可惜被迫回国了。”张老师说,她有一个很勤奋的非洲学生,旅游签证来到厦门,希望凭自己的双手拼出一片天地,但是旅游签证很快到期。他起初不想走,但在高额罚金的压力下不得不离开。

  “想找厦门女朋友,不过要我妈妈同意”

  厦大附近的一个咖啡厅里,记者找到博主ozan和他的朋友们。ozan是个25岁的小伙子,在土耳其是学矿石的,他希望能长期留在厦门。当记者问是否打算找个厦门女朋友,小伙子的反应突然快起来:“想啊。”在他的朋友们哄堂大笑后,他又腼腆地说:“不过那要我妈妈同意。”

  “听说厦门很美,很干净,我们就来了”

  在场的ASIA(阿夏)是个美丽的波兰女孩。她到厦门八个月了,波兰大学中文系毕业,凭奖学金到中国深造。说到厦门,她说,毕业时有很多选择,听说厦门很美,很干净,就满怀向往地过来了。ASIA(阿夏)表示很想留在这儿,但经常会想家。NATA和ASIA(阿夏)一样都是厦大海外教育学院的学生,她也很想留在厦门。

  “厦门的酒吧音乐很好,但场所太小”

  ozan等人很喜欢厦门几家酒吧的音乐,觉得坐在这些酒吧里感觉很好,但是A—SIA(阿夏)又补充说:“就是起来跳舞的时候感觉不好,地方太小了,厦门的酒吧好像地方都比较小,跳舞没空间。”其他几个留学生也纷纷说厦门的酒吧应该把跳舞的地方设计得大一些。

  外国留学生在厦门是个特殊的群体,也是道特殊的风景线,欢迎你到台海网的博客和论坛上谈谈对他们的了解和看法。(台海网记者 庄华毅)

资源:http://www.taihainet.com/news/xmnews/xmsq/2008-05-14/247739.shtml

标签: